澎湃新闻的记者对多个直播平台进行了实际测试,随机连续报出数字,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数字与蚌内珍珠的实际大小多次不谋而合。接着,记者被引导进行了开蚌操作。这一现象确实让人感到意外,直播间内看似随机的“猜中”背后,或许隐藏着外界不知的秘密。
直播平台声称所售为纯天然海水珍珠,然而消费者拆开后发现实为塑料制品。即便如此,主播仍坚持称“所有商品均为天然珍珠,若为假货将赔偿十万元,并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复检服务”。在华东国际珠宝城,有商家通过直播销售的ak小米珠项链也被揭露为仿冒。这种虚假宣传严重欺骗了消费者。
小周在“华夏蕴珠宝”的直播平台购买了一条项链,该项链附带的电子证书上注明为“珍珠耳饰”,并印有“珠宝玉石鉴定检测专用”的红色印章。但实际收到的项链与证书上的描述不一致,这一情况引起了人们对证书可靠性的怀疑,该证书可能已涉嫌参与欺诈活动。
莫莫网友观察到,在网络直播开蚌的活动中,普遍存在类似的操作步骤。主播在开蚌初期,常常难以达到既定的分数要求,然而,最终却意外地成功开出了符合标准的珍珠。以18mm珍珠为例,一只起拍价为999元的蚌,每次加价也是999元,导致有观众为此投入了近万元,购买了多颗珠子。另外,“爱迪生”蚌的竞拍价格能攀升至五六千元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参与竞拍。
行业内部透露,市面上存在以塑料和贝壳珠子假冒淡水珍珠的情况,还有将淡水珍珠染色的行为,以假乱真。许多声称保证珍珠品质优良、颜色持久且无瑕疵的产品,实际上在开蚌前就已经填充了物质。其中,一些较大颗的珍珠在进入蚌体前,还可能接受了打磨和染色处理,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吸引力。
蚌商指出,现有技术可借助X光对珍珠进行尺寸筛选并直接发货,但仍有商家自行填充珍珠。专家向消费者提出以下建议:一是应警惕高价购买开蚌取珠的行为;二是对于直播间的推销言语应持谨慎态度。若消费者不幸购买了高价珍珠,建议寻求权威机构进行鉴定。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消费者避免在参与开蚌直播时遭受欺诈。
直播开蚌活动,你是否仍感好奇并愿意加入?期待你在评论区发表看法。此外,请点赞并分享此文章,以便更多人了解真实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