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多年前,壮族歌圩上,覃祥周与韦淑英邂逅。经过几次对唱交流,他们决定共度余生。现覃祥周创作了上万首山歌,被誉为“广西歌王”。他依然清晰地记得,初次见面时,妻子所唱的“坳口山藤长又长,我们拉来架桥梁”。这段由山歌结缘的爱情,成为了歌圩中的一段美好传说。
歌圩,这一壮族青年男女寻找伴侣的集会地,见证了无数姻缘的起点。昔日,众多如覃祥周夫妇般的青年,借助山歌传达爱意,结成家庭。山歌,不仅是艺术的表现,更是壮族人民情感沟通的关键桥梁。
壮族的传统节日“三月三”备受重视,当地居民通过各式活动共同庆祝。包括竹竿舞、五彩糯米饭、绣球抛掷等多样化的民俗节目,营造出浓厚的节日喜悦。在这些活动中,以歌声表达情感、以歌声结交朋友成为核心内容,使得这个节日也享有“歌圩节”的美誉,仿佛是壮族青年的浪漫约会日。
3月27日,广西南宁市菠萝岭小学举办了民俗体验活动。活动期间,千名师生一同参与了竹竿舞的欢快舞蹈,共同庆祝“广西三月三”的到来。此次活动不仅有效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,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师生们对节日的认同感,以及对节日氛围的喜爱。
壮族山歌手常即兴编撰山歌歌词,其创作方式别具一格。山歌的韵律遵循“腰脚韵”规则,在红水河流域,人们多采用“勒脚体”进行演唱,这种演唱形式对平仄和节奏要求严格。将传统曲调与歌词的朴素多变相结合,赋予山歌独特的吸引力。
壮族人民在节日或遇事时,必定以歌声表达,他们能根据所指唱出山川之音,拥有生活、历史、劳动和儿歌等多种歌曲形式,其中情歌尤为动人。山歌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生活,生动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。
情歌对唱流程较为繁琐。首先,双方需演唱见面曲和邀请曲,以正式开启对歌。接着,他们通过问答式的盘歌来互相提问和应答,以此测试对方的智慧。若双方产生好感,则会演唱交情曲和定情曲来确立关系。当对歌即将结束时,他们会唱离别曲,并在最后唱约歌,以约定下次再聚的时间。
这种严格的合唱程序,赋予了情歌对唱以庄重仪式感,并提升了青年男女增进了解的可能性。每一首歌曲均承载着独到的情感与信息,成为壮族爱情文化的鲜活展现。
以往,在壮族居民集中的区域,举办歌圩的规模不尽相同,有的仅有数千参与者,而较大的歌圩则能汇聚数万人。这些歌圩活动常吸引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的青年男女及歌迷参与。时至今日,广西各地依然保存着众多具有原始风貌的歌圩歌会。
广西东兰的歌圩活动,有时会持续三天三夜不间断,老年人整日沉浸在歌声中不愿离去。在这些歌圩上,天文、地理、神话和民间传说,以及岁时节令和农事活动,都成为了歌曲的主题,充分展现了壮族文化的丰富与深邃。
覃祥周等“歌王”级人物近期频繁出国,与不同语言的“刘三姐”同台竞技。广西的古老歌圩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乡村,它已扩展至网络、城市广场、公园及舞台。众多人士通过抖音等社交平台展示壮族山歌,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的关注。
南宁与北海相继举行国际民歌盛事及海上歌圩嘉年华活动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。同时,当地正致力于培养年轻歌手,期望他们在歌圩歌会上取得优异成绩。您认为壮族山歌在将来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