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江大峡谷位于我国西南边陲,南北走向,长度超过三百公里,平均深度达到两千米。它是横断山脉中深邃的褶皱地带,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峡谷之一。该区域地质灾害频仍,泥石流和塌方等灾害时有发生。在3月28日夜晚,记者沿峡谷山腰的公路行驶,耳边回荡着怒江的咆哮声,眼前则可见两岸森林被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白色痕迹。
张南生,现年约五十岁,出生在怒江大峡谷最狭窄的地带,一个紧邻陡峭山壁的傈僳族村庄——泸水市亚碧罗村。1979年,年仅四岁的他见证了悲剧的发生。当时,连绵阴雨持续了一个多月,父亲发现溪流泥沙俱下,山体裂缝持续扩大,于是带领全家及十多户邻居进行了疏散。两天之后,一场泥石流突袭了他们的居住地,导致茅屋被冲入怒江。自此,他每日上学均需借助溜索横渡怒江。
怒江峡谷地区的孩子们在完成基础教育后,往往只能从事艰苦的“壁耕”工作。张南生在坡度达到52°的陡峭土地上劳作,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坠崖的危险。当地农业种植品种单一,收成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及养猪需求,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居民。怒江州地势复杂多变,海拔跨度极大,最高峰海拔5128米,最低处738米,平原面积仅占2%。当地居民生活景象可概括为“天际仅一线,地面沟壑遍布,出行主要依靠溜索,耕作犹如攀爬峭壁”。
怒江州近期在城镇周边的平坦地带建立了扶贫搬迁基地,以协助峡谷峭壁地区的居民搬迁出山区。2019年,张南生及其家庭成员等众多贫困户被安置在泸水市主城区外围9.7公里的和谐社区。该社区目前拥有37座安置住宅,能够提供居住空间给2522户家庭,共计10586人。
社区内设施齐全,涵盖卫生所、产业孵化基地、养老服务中心,同时设有幼儿园、小学和图书馆。这些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捷性,有效解决了子女教育、老人照料及居民医疗等关键问题,构建了优质的生活环境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居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,并持有坚定的信心。
政府扶持下,搬迁户就业情况逐步改善。张南生成为辅警,月收入2900元;妻子在餐厅工作,月薪约2000元。女儿就读于距离家500米的小学,怒江州中医医院离家仅1000米,有效缓解了子女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担忧。目前,张南生生活稳定,无后顾之忧,生活状况显著改善。
怒江大峡谷的移民生活已出现明显转变,针对这种将居民迁往新区域的扶贫措施,您有何看法?敬请于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。此外,不妨对本文给予点赞及转发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