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国际陶艺工作室中,来自刚果(金)的陶艺家姆万加·斯坦尼斯正精心创作瓷板画。自十多年前起,他每年都会在景德镇度过数周时光。尽管两地相隔遥远,他仍频繁往返于金沙萨与景德镇之间。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讲座、欣赏展览,并与各国陶艺家交流,以此不断拓宽和深化自己的艺术造诣。
斯坦尼斯计划将景德镇所学带回非洲,对学生进行教学。在陶瓷文化浓厚的景德镇,他获得了丰富的灵感,并掌握了多项技艺,这些为他的陶瓷艺术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功底。
斯坦尼斯在课外活动时,经常光顾陶溪川创意市集和陶阳里历史街区。他在市集与手工艺者互动,同时也在古街观摩柴窑的烧制流程。中国同学所阐述的“泥性”理念,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这一理念让他联想到了非洲部落对自然原料的敬畏之心。
斯坦尼斯因地域间文化共识的激发,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目睹了多元文化的交融,这一经历加深了他对陶瓷艺术深入研究的热忱。他致力于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核心单位,近期成立了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陶瓷教育合作机构。该校已与欧洲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超过50所高等教育机构达成合作,并已成功教育了3000多名海外学生。斯坦尼斯便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,他在该校完成了学业。
学校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与丰富教育资源,显著增强了斯坦尼斯的专业能力。同时,这些资源为他构筑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,使他得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并大幅拓宽了个人视野。
斯坦尼斯回到刚果(金)并在金沙萨美术学院教授课程。他的教学方法独特,引入了不同文化的元素。他运用乌木雕刻出代表中国好运的图案模具,并从红土中提取出类似景德镇青瓷的釉料。除此之外,他还指导学生们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进行陶瓷作品的创作。
斯坦尼斯观察到,学生们在初次运用分水技法描绘刚果河的黎明时,眼中流露出的喜悦之情令他深感欣慰。他不仅向非洲学生们传授了这一技艺,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,进而激发了他们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。
在假期中,斯坦尼斯开展了“陶瓷之路”的研学项目。至今,他已经成功带领37名非洲学生赴景德镇深造。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指出,陶瓷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容器,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此类研学活动让非洲学子亲身感受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,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,并且为中非陶瓷艺术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。
2023年秋季,斯坦尼斯重返景德镇,以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身份。他在景德镇设立了个人工作室,并回到母校担任教职。此外,他开始策划“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”项目,旨在未来三年内对两种陶瓷技艺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分析。
景德镇已成为众多非洲人士的聚集地,他们中包括留学生、陶艺师和商人。斯坦尼斯希望更多非洲年轻人能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吸引力,以此拓宽艺术视野,并探索中非文化的相似性。您如何看待中非陶瓷文化交流的意义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,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