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宝山区中成智谷园区内,坐落着一个风格独特的场所。该地由三节绿色车厢和配备玻璃顶棚的站台组成,形成了一家风格独特的咖啡馆。至3月31日,这家咖啡馆吸引了大量顾客,人流络绎不绝。在午后的闲暇时光里,它接待了众多访客,包括随意路过的过客和特地前来品尝的食客。
踏入这家咖啡馆,犹如置身于车厢之中,浓郁的咖啡香气扑面而来。访客可能未曾留意,他们所站之地承载着我国首条运营铁路——淞沪铁路。在这里,历史与当代的奇妙交织得以呈现。
淞沪铁路专用支线的遗迹坐落在此。此处铁轨长度约为1000米,两侧存有带有时代特色的铁轨车厢和火车头,目前这些车厢和火车头已被改造成具有复古风格的咖啡馆。在20世纪60年代,我国出口至世界各地的重型设备和物资,都是从这片红砖仓库出发,经海上运输分发。
铁轨已卸下了繁重的运输任务,然而那些略显陈旧的设施依旧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。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往昔物资运输时的繁忙景象。岁月似乎在此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吴淞铁路,即淞沪铁路的早期形态,由英国怡和洋行牵头的英国资本集团承建,1876年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。次年,清政府接管了该铁路并将其拆除。然而,到了1897年,清政府利用公款对淞沪铁路进行了重建,新线路基本沿用了旧线路的布局。1898年,该铁路再次启用,成为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。
当时,蒸汽机车穿梭于街巷,运送着人群与物资,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。众多家庭带着孩子,纷纷前来一睹为快。更有热情者,以竹枝词的形式,对这一壮观景象表达了由衷的赞美:“铁轨滚动,车轮翩翩,吴淞旅客如入仙境。其他省份的人们尚未领略机械的精妙,而陆地行船的美誉却早已传遍。”
历经数年成长,淞沪铁路在运输领域确立了核心地位。战争岁月里,它目睹了城市的艰难历程;和平时期,它持续肩负运输使命,成为沿线居民心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。
1997年,淞沪铁路南段虽已拆除,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取而代之,然而,其历史印记在城市发展中依然显著。这一变化对城市的发展进程及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涂先生,一位上海市民,回忆称,他记忆中,家周边每日均有多班列车驶过。列车未至时,棚户区的居民们常将躺椅、桌凳等物摆放在铁轨上,待列车经过,他们便迅速将物品移回。
葛剑雄曾在媒体上分享,他年轻时刚到上海时,每晚都能听到火车的轰鸣声,这让他难以入睡。然而,他很快便适应了这种环境。无论铁路经过哪个狭窄的巷子,他都能平静地进行日常活动,如工作、学习和休息。如今,这条铁路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乘客视线触及车厢内侧展示的淞沪铁路历史照片,低声吟诵着照片上的文字。他不禁感叹,那些铁轨不再仅仅是金属,它们承载着温度,见证了百年间众多居民的生活印记。自那时以来,铁轨经历了铺设与拆除,铁路网络的演变映射出城市乃至国家的进步轨迹。
该咖啡店源自绿皮车厢的改造,尽管火车不再快速驰骋,铁轨上却留存着连绵的过往记忆,这些记忆承载着往昔的历史,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