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越人字桥坐落在滇越铁路之上,与杨家三代有着紧密的联系。1907年,杨有光的祖父参与了该桥的建设。当时,施工条件极其艰苦,超过800名中国劳工在建设过程中不幸牺牲,桥梁才得以完工。杨有光的四叔退役后,对桥梁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看护。1991年,杨有光年满18岁,成为预备役民兵的一员,并开始了他的守桥生涯。自此,杨家三代人的命运与人字桥紧密相连。
滇越铁路人字桥在建设初期,遭遇了极端恶劣的环境。道路不通畅,周边地区人迹罕至。杨有光回忆称,当时他们每周只能吃到一次肉,而且分量不多。在这一时期,他既要负责桥梁的安保工作,又要参加军事训练。许多同事因难以忍受艰苦环境而选择放弃,但杨有光却选择坚守岗位,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扎根,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。
杨有光接任守桥职责之际,于宿舍楼墙壁上刻下“与桥同在,人桥共守”的誓词。至今已超过三十年,人字桥的管理权已由军方移交至地方,守桥团队频繁更换,然而杨有光始终如一,坚守其岗位。面对外界环境的不断变迁,他始终以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。
杨有光承担了对人字桥的日常巡检工作。他身着制服,手持手电筒,每日与同事协作,进行六次巡检,每次巡检路程大约六公里。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,他对该路段的实际情况十分熟悉。尽管人字桥位于地形复杂、植被茂密、地质条件多变的环境中,他依旧坚守岗位,对守护任务保持着严谨和认真的态度。
滇越铁路人字桥区域在恶劣天气影响下,周围环境复杂多变,看似简单的巡查实则潜藏风险。1996年春节期间,杨有光完成巡查任务返回宿舍时,一块巨石突然从山上滚下。他至今仍对这一事件心有余悸,回忆说:“若不是恰好有客运列车经过,后果简直无法设想。”在面临危险时,他始终将乘客的安全视为最重要的任务。
杨有光大部分时光都在人字桥上度过,与家人相聚的时光相对较少。他对此感到自责,认为自己未能完全承担起对父母、妻子和孩子的责任。2016年,他的两个子女开始在学校寄宿生活,妻子罗琼芬也选择与他一同守护桥梁。在亲人的理解与鼓励下,他的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,全家人在桥梁上共同展现了忠诚与坚守的精神风貌。
滇越铁路见证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发展,其繁忙程度已大不如前,人字桥上每日仅通行两趟列车。尽管如此,杨有光家族三代人守护铁路的承诺始终如一。这一家族的故事令人感慨,他们究竟凭借何种信念,数十年来坚守这座桥梁?如果您有所感悟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。同时,请不要忘记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