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5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4年的十大消费维权焦点问题。消息公布后,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这些问题包括“职业闭店人”和演唱会中的“柱子票”等,揭示了当前消费市场中的多种乱象,向消费者发出了警示。伴随消费市场的持续进步,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。
预付式消费中“老板逃逸”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。所谓的“职业闭店者”与商家串通,对消费者要求退款置若罔闻,甚至提供虚假承诺。这种行为导致消费者遭受重大损失。相关部门对此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。2024年12月,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《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》,对“职业闭店者”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。
观看演出本应充满期待,然而许多消费者却遭遇了“柱子票”的麻烦。购票平台未能明确告知座位可能存在视线受阻的问题,导致高价购买的门票换来的却是糟糕的观赏体验。在事后寻求权益保护时,主办方与票务公司相互推卸责任。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,消费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,应妥善保存相关证据,并向相关机构进行投诉和举报。
自动续费流程复杂,不同平台的政策存在差异,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。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频繁被用户投诉,而维权途径不畅、证据收集困难。平台往往以各种借口规避责任,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,这令消费者感到极度不满。
商品质量问题上,消费者遭遇了不少困扰。例如,羽绒服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,卫生巾则出现减料问题。由于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检测技能和知识,加之部分地区监管不力,不法商家得以趁机行事。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呼吁加强行业乱象的整治工作。
除了上述焦点话题,租房领域存在纠纷,租客退房时可能遭遇房东的不合理索赔,且取证不易。“吃谷”活动中,存在负责人逃逸、诱导青少年消费等不良现象。同时,“星期宠”相关争议不断,中国消费者协会警示消费者警惕交易风险,并妥善保存相关凭证。
消费市场正遭遇诸多复杂挑战。消费者需增强警觉,相关机构需强化监管力度,以确保市场安全与透明。在您的消费经历中,是否遭遇过类似困扰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。同时,请点赞并转发本文,以便更多人获取相关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