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武汉市民吴先生遭遇困境。其智力受限的子女与一家餐饮培训机构达成协议。吴先生欲终止协议并索回已缴纳的费用,却遭公司拒绝。他反映,儿子无法独立完成课程,家庭亦不支持其学习烹饪,期望能够全数退还学费。但公司认为双方系自愿签订合同,中途退学视为违约,故拒绝退还费用。
吴先生向武昌区市场监管局首义路市场监管所提交了情况说明,该所随即指派人员进行了调查。调查人员对餐饮培训企业进行了现场勘查,以查明事件全貌。同时,首义路市场监管所的蔡管段与涉事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沟通,力求妥善处理此次争议。
在沟通过程中,公司高层将合同视为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。据此,他们认为吴先生的儿子中断学业构成违约,不应当退还相关费用。吴先生则坚称其子存在智力障碍,所签订的协议因缺乏法律约束力而不应执行。由于双方立场相左,争执愈发激烈,调解工作因而遭遇重重障碍。
吴先生年纪较大,若再生冲突可能引发意外,因此蔡管段决定将双方带至派出所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。考虑到吴先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,且其子健康状况令人担忧,调解人员加快了和解进程。他们详尽地向涉事公司的领导阐述情况,希望对方能够做出适当的妥协。
市场监管部门经过不懈的谈判,涉事餐饮企业的负责人最终做出了妥协。自与吴先生的儿子达成协议后,该企业已提供了8套烹饪技术方案,并在扣除相关辅导费用后,承诺退还吴先生9600元。目前,这起纠纷已得到有效处理。
付建,作为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主任,强调合同签订前需对残障人士的执行能力进行确认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残障人士有权独立签订合同。若残障人士的民事行为能力受限,合同签订应与其实际能力相匹配,或需得到监护人的同意。付建建议,无论是电子合同还是纸质合同,都应确保签署过程可追溯,并清晰标注合同的生效及终止日期等核心信息。应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,并妥善保管相关条款的详细说明。消费者在接受或提供服务时,需仔细核对条款细节。若发生争议,残疾人士可向相关部门提出调解申请,并在可能的情况下,寻求法律支持。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,是否更愿意主动向监管机构寻求协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