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新闻>> 国内资讯 >> 文章内容
AI造谣频发,谁该为虚假信息买单?
来源:韩城新闻网  作者:韩城新闻网   阅读:15 2025-03-16

顶流明星谣言风暴

近期,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据悉某知名明星在澳门遭遇巨额亏损,高达10亿。该信息传播之快,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广泛推测。众多粉丝及旁观者纷纷被吸引,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议不断,纷纷揣测这位明星的真实身份。

不久后,真相逐渐显现。经过公安网络安全部门的调查,发现这起谣言是由网民徐某强出于吸引关注和谋取私利的目的,借助AI技术编造的。这一发现令公众震惊,他们原本深信不疑的“重磅新闻”竟然是虚假信息。徐某强因此遭受了行政拘留8天的处罚。

AI造谣危害多样

这类AI传言影响深远。众多明星无辜被卷入其中,日常生活受到干扰,声誉亦遭受重创,他们不得不投入精力去应对无端的猜疑。该谣言误导了公众的理解,众多网民深信不疑,耗费时间关注虚假信息,扰乱了舆论环境的正常秩序。

警方为查明此谣言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,这一举措反映出社会资源的无效消耗。这一现象进一步表明,AI谣言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,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。

过往AI造谣案例

AI生成虚假信息并非偶然,去年年初,江西南昌的一家MCN机构便发布了关于“西安爆炸”的虚假报道。该报道详细列出了时间与地点,并附有伪造的图片,极具欺骗性。经警方调查,该机构为追求利益,滥用AI技术大量制造虚假信息。

在顶峰时期,日产量可达四千至七千条AI虚假信息。每条虚假信息能带来高达七百元的收益,丰厚的利益驱动使他们不惜后果地散布谣言,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环境。

政策新规及时出台

针对人工智能制造虚假信息的严重挑战,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响应。近期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携手其他三个部门共同出台了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管理办法》。该法规明确要求,服务提供者在提供下载生成合成内容等服务时,必须加入明确的标识,并提倡采用隐蔽标识。

自今年9月1日起,相关法规将正式实施。此新规定成为遏制AI谣言的有力手段,构成了打击AI造谣的关键措施,同时彰显了政府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坚定意志。

科技利弊引发思考

AI技术原本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,它极大地便利了日常生活和工作,提升了效率并创新了方法。然而,目前这一技术却被不法之徒滥用,沦为散布虚假信息的手段,与科技进步的初衷相悖。众多民众因此遭受AI谣言的欺骗,不仅精神上遭受损害,甚至经济上也遭受了损失。

我们不禁思考,如何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之际,防止其被滥用。科技如同双刃剑,若使用不当,原本的助力可能转变为障碍。

多方合力共筑防线

推动AI的合理应用需政府、企业及公众携手协作。政府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,坚决遏制AI谣言的传播,并完善相关法律规章;企业方面,应增强自律意识,在技术应用上构筑安全防线,避免AI被非法利用。

公众需增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,避免无根据地相信和散播来源不明的AI资讯。若要AI真正服务于人类,各相关方需共同努力。在当前形势下,关于遏制AI谣言,哪一方面的力量最为关键,您如何看待?

Copyright◎2010 2022 sxhcTV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陕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韩城市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913 5218708韩城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913-5308567
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(AVSP) ICP备案/许可证号: 湘ICP备2024067688号-8 |陕公安网备61058102000107 省网络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 029- 63907152
 
技术支持:西安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