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新闻>> 国内资讯 >> 文章内容
AI浪潮席卷全球高校,人文社科学者的身份危机你感受到了吗?
来源:韩城新闻网  作者:韩城新闻网   阅读:20 2025-03-16

人文社科范式危机早现

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危机并非始自AI的问世。在AI问世之前,学科体制内部就已显现出系统性难题。这些难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,它们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,对学术研究构成了阻碍。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,这种危机的负面影响愈发明显。

研究者们早在数年前便注意到了学科领域内的一些问题。例如,在学术交流过程中,许多学者观察到研究趋向受到固定框架的束缚,导致创新变得更为困难。起初,他们并未认识到这反映出一种系统性难题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逐渐显现。

内部困境深刻成因

学术评价体系的规定是导致人文社科领域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。目前,评价体系强调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等量化标准,迫使研究人员为了满足这些标准而进行研究,从而偏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。

学术体系工具化和资本化趋势显著。研究资源偏向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领域。人文学科为争取资金和关注,被迫顺应市场趋势,导致其独立性受损。主流话语的支配地位阻碍了新思想和多元观点的传播,许多有潜力的研究因此被忽视。

AI加剧研究危机

人文社科学术文摘系列_人文社科类学术经典_

当前学科领域内工具化和模式化的难题,为人工智能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。人工智能在处理固定逻辑和规范任务方面具有优势,这恰好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模式相契合,导致学者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日益增大。

学术生产者在此情况下感受到的,是一种对工作无意义的价值忧虑。科研人员辛勤付出的成果可能被人工智能轻易模仿,这让他们对自身努力的必要性产生怀疑,进而挫伤了研究的积极性,对学科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。

研究领域格局失衡

“格式化”研究在人文社科界占据主导地位,耗费了众多资源。而那些专注于社会变迁、人类经历与境遇的研究领域,由于缺乏量化评估和经济效益,逐渐被边缘化,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

在一些高校的学科评估过程中,过分强调对研究指标的“格式化”评分,而忽视了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。这一现象造成了不同系所之间的显著差异,使得专注于人文领域的学者难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持续的支持,从而暴露了学术体制内部存在的结构性不公平问题。

学术场功利化倾向

实证主义主导下,大学学术环境逐渐趋向功利。论文发表成为评定职称和获取资源的主要依据。在此背景下,学术成果的质量受到忽视。研究者们普遍致力于追求表面上的数据。

学者为发表文章,往往追求所谓的“独特”主题,但部分议题与实际脱节。这些新观点多流于表面,未能构建新的理论框架,也未产生实际价值,导致学术资源大量浪费。

人文社科变革思考

人文社科领域转向量化分析等路径虽有其合理性,然而,关注人的核心地位不应被忽视。当前技术导向的时代背景下,人文社科领域与人的脱节倾向颇具风险。

我们必须重返一个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学术评价机制,重视学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文领域的关注。同时,应摒弃仅以发表文章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,倡导采用多样化的研究途径,以期破解当前所面临的难题。

在当前学术氛围中,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有何见解?诚挚邀请各位参与讨论、给予反馈,并积极转发及推荐本篇文章!

Copyright◎2010 2022 sxhcTV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陕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韩城市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913 5218708韩城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913-5308567
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(AVSP) ICP备案/许可证号: 湘ICP备2024067688号-8 |陕公安网备61058102000107 省网络举报中心举报电话: 029- 63907152
 
技术支持:西安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