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国能源行业取得显著成就。国家能源集团在安徽宿州建设的“火电+熔盐”储能项目主体工程竣工,现已步入设备调试环节。这一国内最大规模的“火电充电宝”将引发何种变革?我们将深入探究。
3月15日,央视报道,国家能源集团宣布,安徽宿州电厂的“火电+熔盐”储能项目主厂房最后一根钢梁吊装作业圆满结束,这标志着主体工程的建设已顺利竣工。该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同类项目。此次竣工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设备调试期,距离正式投用又近了一步。经过众多建设者多年不懈的努力,此刻他们取得了阶段性成就。这些成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。
熔盐储能技术是项目的一大特色。该技术通过熔盐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差来储存热能,可比喻为一个巨型充电器。在电力需求低谷期,火力发电机组持续运行,部分蒸汽被提取并输送到熔盐储存装置中,以储存能量。而在电力需求高峰或进行深度调峰时,储存的能量会被释放出来。该模式将传统火力发电与新型储能技术进行创新融合,具备调整电力供应的灵活性,并且能够有效解决电力需求在高峰和低谷时段的不均衡问题。
这种“火电充电宝”运用了390摄氏度高温和190摄氏度低温的双熔盐储罐进行热能储存,其储热物质主要是三元熔盐。该装置的储热能力高达1000兆瓦时,在国内同类设备中规模最大。大规模储热具有多方面优势,有效调和了机组调峰与供汽之间的矛盾,并提升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。在应对用电需求波动时,其强大的储能能力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灵活性和可靠性。
项目顺利完成后,新能源的吸纳能力大幅增强。每年吸纳的新能源量约为1.28亿度,这一数字颇为可观。众多新能源得到有效应用,从而降低了传统能源的消耗。具体来看,每年可减少3.2万吨标准煤的使用,以及约8.5万吨的碳排放,这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和达成“双碳”目标具有显著作用,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。
该工程对于满足工商业供热需求具有显著影响。工程完工后,可满足40余家企业热能使用需求。持续稳定的热能供给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能,确保企业日常运作不受影响。此举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持,进而推动地方工业的兴盛。
该国内最大规模的“火电+熔盐”储能项目发挥着示范和引导作用。技术持续进步,未来预计将涌现更多同类项目,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。项目还为全球储能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。大众期待项目早日投入运营,助力我国能源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。
您如何看待“火力发电与熔盐储能”技术的推广前景?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见解,同时,不妨点赞并转发,以吸引更多人对这一新兴能源领域的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