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8日夜晚,红星新闻的记者通过多渠道沟通,成功联系到了数位位于缅甸地震中心周边的居民和游客。他们详细描述了地震过后的首个夜晚的实际情况。当时,震后的紧张情绪仍在当地蔓延。这些目击者的叙述为外界提供了直观了解当地状况的途径。
记者此次采访了众多个体,包括游客和长期居住者,这些人群来自多元地域和背景。他们的叙述共同描绘了震中周边的全面状况,为救援行动和后续关注提供了直接且宝贵的信息。
郭先生及其同行抵达曼德勒后,选择了一家五层楼高的酒店作为住所,该住宿每月费用大约为3000元人民币。地震发生之际,郭先生与友人在酒店周边游玩,幸免于难,未遭受严重伤害。
回到宾馆后,他们惊愕地发现楼栋已坍塌。当时,二楼有两位同伴紧急跳窗逃生,幸免于难。郭先生补充说,宾馆内尚有人员被困,尽管他们只能提供水和食物,但无法进行有效救援。随后,他们在路边稍作休息。
杨先生,一位在曼德勒从事中文教学长达13年的教师,表示这次地震是他在缅甸所经历的最强烈的一次。地震发生时,他正于宿舍五楼休息,震感十分剧烈,持续了较长时间。
起初,他意图藏身于卫生间,但最终选择迅速下楼。地震过后,接连发生数起余震,这让他深感忧虑,不敢返回家中安睡。因此,他只能带着两个孩子,在门外铺设床铺过夜,这一幕充分体现了地震带来的恐惧感之强烈。
小王,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,自幼在曼德勒生活。她透露,不定期会有小规模余震发生。尽管她家中的房屋仅出现瓷砖脱落现象,但家人仍不敢返回房间,计划暂时居住在院落门口。
地震发生后,她稍作稳定便迅速下楼,却惊见楼上的楼梯部分已坍塌,幸而自己下楼的楼梯尚完好。走出补习班,她目睹了马路边聚集了大量人群,曼德勒地区众多民房及酒店倒塌,众多道路亦被封堵。
中国游客小李在地震发生前两天抵达曼德勒,此前他对这座城市颇有好感,并曾游览了玉石市场。然而,在即将离开之际,不幸遭遇了强烈地震。地震发生后,旅社迅速将住客转移至曼德勒东北郊区的民房进行安置。
晚间,他只能就地休息。当地供应充足,食物和水均可购买。尽管一家小超市的一面墙坍塌,但它仍在继续运营。在安置点门口,他与朋友用餐时,还得到了当地居民赠送的椅子和桌子。
在灾区,众多华人自发组织了援助活动,其中部分华人经营的餐馆无偿向公众提供餐食。这一行为展现了华人间的团结互助精神,在地震造成的艰难时期,这样的善举有效地减轻了受灾民众的苦难。
华人的安置举措在震后紧张局势的缓解中发挥了显著效用,同时让受难居民与游客体会到了善意与支持,助力维持了当地的心理平衡与公共秩序。
地震等灾害发生之后,公众普遍关注哪种安置与救援策略最为高效。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发表见解,并分享您的看法。同时,不妨为本文点赞并广泛传播。